
Site 1 入门科普
肺大概有40种细胞类型,上皮细胞、内皮细胞、免疫细胞和间质细胞等各司其职。而从宏观角度,肺部可分为肺实质和肺间质。
肺实质由各级支气管和肺泡组成,可完成气体交换,维持机体供养,是肺部实现呼吸功能的关键部位。而肺泡更是肺部进行气体交换的关键场所,主要由Ⅰ型肺泡上皮细胞(AT1)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(AT2) 组成。
(1)AT1 cell:进行气体交换,覆盖肺泡表面积95%,是肺泡壁的结构支持,帮助维持肺泡的形状和稳定性。
(2)AT2 cell:具有干细胞的特性,进行再生和修复受损肺组织的能力;生产和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。

肺实质结构及细胞类型[1]
肺类器官构建,则主要是气道上皮细胞(源于支气管)和肺泡上皮细胞(源于肺泡)中具有干性的细胞在体外扩增和分化来实现。在体外构建肺泡类器官,其主力细胞就是具有干细胞特性的AT2细胞。

成体细胞来源的肺类器官[1]
Site 2 培养步骤解析

组织取样
-
将小鼠断颈处死并消毒,用剪刀从腹部到颈部做一个切口,暴露皮下组织。
-
剪开腹部肌肉,将肝脏和肠道移开,从而暴露膈肌。
-
剪开膈肌,暴露心脏和肺,并切断肾动脉。从小鼠体内取出肺,转移含D-PBS的100 mm培养皿中,分离肺的各个肺叶,并去除结缔组织。
组织消化
-
用剪刀将肺叶切碎成1-2 mm3的小块。
-
用防粘连润洗液(Cat.No.:NPRS)润洗1 mL吸头(剪掉尖端)后,将组织小块转移至含有2-5 mL消化液(Cat.No.:TDS2)的离心管。
-
将组织置于37℃培养箱中,孵育15 min。
-
用1 mL吸头将组织吹打约30次,显微镜下观察到大量游离细胞时可停止消化。(消化时长最长不超过120 min)
-
加入不少于组织消化液3倍体积的含10%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以终止消化。
-
用防粘连润洗液(Cat.No.:NPRS)润洗100 μm细胞筛及离心管后,过滤细胞悬液以去掉未消化完全的组织。
-
将细胞悬液300 g离心5 min,吸弃上清液。
-
进行细胞计数,调整细胞密度为3-5×105/mL。
种板培养
-
将细胞悬液与NovoMatrix®基质胶(Cat.No.:NMO-G-PF)在冰上按照1:4轻轻吹打混匀(混匀时间不超过30 s以避免基质胶过早凝固)
-
将混合悬液接种在24孔板底部正中央,每孔40 μL左右。
-
将接种后的培养板倒置于37℃恒温培养箱中,孵育15 min左右待基质胶凝固。
-
每孔加入500 μL预热的小鼠肺类器官完全培养基(Cat.No.:OCMMN03),确保基质胶完全浸在培养基中。
-
将24孔板置于37℃,5%CO2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并持续观察。接种时形态如Figure 1所示。

Figure 1 提取出的小鼠肺原代细胞
-
每2天更换一次培养基,更换培养基时应避免破坏基质胶。成熟的小鼠肺类器官如Figure 2所示。

Figure 2 成熟的小鼠肺类器官 (Day 8)
类器官的传代
-
吸弃原培养液,加入500 μL的细胞回收液(Cat.No.:OCRS)以确保完全浸没基质胶,2 - 8℃孵育约30 min。
-
使用防粘连润洗液(Cat.No.:NPRS)润湿 1 mL 的吸头,每10 min吹打至基质胶至完全吹散,吹打过程避免产生气泡。
注意:如30 min时仍能观察到未溶解的基质胶,可适当延长10-30 min孵育时间。
-
将所有悬液转移到1.5 mL离心管中并吹打10次,4℃条件下250 g离心5 min。
-
小心去除上清,加入500 μL预冷的PBS重悬类器官,4℃条件下250 g离心5 min;重复此步骤1次,彻底清洗类器官。
-
加入平衡至室温的小鼠肺类器官完全培养基(Cat.No.:OCMMN03),轻轻吹打重悬,按照 【种板培养】步骤进行接种培养。依据类器官的密度或状态以 1:4~ 1:6 的比例进行传代。

Figure 3 传代后的小鼠肺类器官
Site 3 无忧培养套装
3899类器官培养无忧套装,助力修行更上一层!
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Site 4 专家1v1解答
原代细胞提取效率低,活性差?
肺泡类器官不长或长得慢?
肺泡类器官无法形成空腔结构,全是实心?
基质胶凝固过早或气泡多?
... ...
Site 5 培养无忧,顺利出师
恭喜完成小鼠肺类器官修行之路,马上开启你的无忧培养体验
参考文献
[1] Joe, Y. A., Lee, M. J., & Choi, H. S. (2024). Experimental Mouse Models and Human Lung Organoid Models for Study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. Biomolecules & therapeutics, 32(6), 685–696.
